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是将傳統的中醫中藥知識與西醫的知識和現代研究方法結合起來,闡明藥物作用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門學科。我國中西醫結合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随着西方醫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形成了中、西醫兩種醫學并存的局面,我國政府采取一系列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策略,使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系統實現科學化。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是我國第一批碩士點(1981年起設立)。bevictor伟德中西醫結合基礎碩士點于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授權設立的醫學碩士點。
依據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專門人才。培養具有中西醫結合基礎思維的研究型、技術型和臨床型等多元化人才。本學科點依托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招收中西醫結合基礎方向研究生,為培養掌握中藥學、藥理學、中醫學基礎、微生物學、免疫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國内外發展動态,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具有中西醫結合基礎思維的研究型和技術型人才,為我國特有的中西醫結合人才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畢業後能勝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其他單位的教學、科研、技術管理工作。
本學科注重科研與教學相結合,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高,在國内外有較強學術影響力;學科建設有規劃,任務明确.學科内含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精品課1門,省級精品課3門。
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現有教師35人,教授18人,副教授9人,24人有博士學位,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均有留學經曆。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占80%,45歲以下人員占50%,學科成員學曆高,年齡結構合理,團隊科技實力強,是一支有較強學術影響力的科研隊伍。
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方向一:中醫藥對超敏反應影響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采用現代方法和手段,在分子生物學及生命科學研究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新的活性篩選體系,從中藥及天然藥物中篩選、追蹤新的活性成分,通過其構效關系發現前體藥物,為新藥研究提供先導化合物,在此基礎上進行臨床前治療效果的研究。
方向二:中藥成分體内代謝化學及細胞色素介導的中西藥相互作用
利用現代色譜分離方法解決代謝産物分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搭建起中藥成分代謝産物提取、分離和鑒定的技術平台,研究中藥成分在體内的代謝變化規律及代謝轉化後對中藥發揮藥效的作用。本研究可為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的藥效機制研究和安全性評價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方向三:真菌生物活性物質研究及治療超敏反應的物質基礎:
(1)利用天然菌或工程菌體内特定的酶完成藥物合成工藝中的關鍵步驟,其常常為某些化學反應難以進行或不能進行的反應,且轉化産物立體構型單一,條件溫和,收率高。本研究方向有助于輔助闡明人體的藥物代謝途徑、不同結構藥物的代謝規律、藥物藥理作用機制,指導臨床用藥;為藥物的結構改造、制劑改良啟迪思路,尋找活性高毒副作用低的先導化合物。(2)從體外抑菌與體内抗炎兩方面着手,旨在探讨單味中藥與複方用藥區别與聯系,為研制出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新藥,提供有益的工作基礎。
方向四:免疫性疾病發病機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
以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症等風濕免疫疾病為研究方向,突出中西醫結合研究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優勢。